栏目分类
你的位置:炒股配资申请_配资炒股在线开户_炒股配资申请平台 > 配资炒股在线开户 > 网络股指配资 武汉“新春第一会”四次聚焦科技创新,今年准备怎么干?
网络股指配资 武汉“新春第一会”四次聚焦科技创新,今年准备怎么干?
发布日期:2025-02-12 08:52 点击次数:135
“新春第一会”聚焦新的一年里怎么干、重点干什么,具有“风向标”意义。2月6日,武汉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网络股指配资,这是该市第四次“新春第一会”聚焦科技创新。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今年,武汉将通过“六个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力争规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500家,建设10家外资研发中心、5家国际企业创新中心,全年新增高质量入库成果1500项,推广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健全科技创新尽职容错免责机制。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武汉位列科技创新集群全球第13、全国第5。《自然》杂志发布的《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武汉位列全球第9、全国第5。
武汉市科技创新局副局长胡军介绍,过去一年,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荣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汉单位牵头完成的通用项目共获奖19项,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2,创历史最好成绩。全球首片8寸硅光薄膜铌酸锂晶圆、首颗医学遥感科学实验卫星、首台掘爆机等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在武汉问世,高端芯片、心肌旋切、北斗通导遥一体化等技术和产品世界领先,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五大优势产业营收增长10%以上,展现了武汉科技产业的蓬勃生机。
2025年,武汉将聚焦“六个融合”来推进科创高地建设,包括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拓展开放协同创新网络和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等六个维度。
武汉市发改委副主任张皓表示,武汉围绕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搭建了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三大平台,助力创新成果从1到N的转化。今年,将服务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北斗等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建设4家左右市级产业创新中心;支持不低于30家单位争创省工程研究中心,推动中试平台共用、创新资源共享、生产要素共聚,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支持3~5家省企业技术中心提质升级,支持不低于50家单位争创省企业技术中心。
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武汉组建了首批10家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其中,存储器实验室实现了国产车规级存储产品实现“零的突破”。汽车智能驾舱实验室实现了跨域软件平台量产交付、自研高阶自动驾驶芯片成功点亮。高档数控系统实验室研发成功全球首款搭载AI芯片的智能数控系统。
武汉市科技创新局副局长柯敏介绍,2025年,我们将瞄准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支持首批实验室继续优化升级、发展壮大,同时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资源,谋划新的一批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推动实验室涌现更多首创、首发科技成果,实现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与市场高效对接。
在推动制造业创新上,武汉将打造产业、赛道、企业三大新先锋。武汉市经信局副局长明文龙表示,传统产业方面,推动低碳炼钢改造,力争钢铁产业规模今年突破千亿元;发展高端电子化学品等精细化工,力争石化产业规模全年达到900亿元;抢抓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机遇,力争消费品全年产业规模达到2700亿元。
优势产业上,强化存储器、化合物半导体等细分领域创新能力,力争电子信息制造业全年产业规模达到4400亿元;发展智驾系统、车规级芯片等细分赛道,力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全年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强化工业母机、绿色智能船舶、低空经济的产业创新能力,力争高端装备全年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
新兴产业方面,建设工业软件生态共性平台,软件产业全年营收超4000亿元,人工智能全年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突出发展生物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打造全国领先的数智病理产业集群。未来产业上,开拓200项典型应用场景,培育50家以上“未来之鹰”企业,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胡军表示,为推动中部地区产业创新,拓展开放协同创新网络,武汉将构建市域“一城五谷三廊”创新空间布局,强化武汉都市圈创新合作,推进汉襄宜“金三角”科技共兴,建立跨区域成果转化、创业孵化、联合攻关等合作机制。同时,推动鄂湘赣“中三角”协同发展,联合举办科技创新供需对接、技术经理人峰会等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多元载体,建设10家外资研发中心、5家国际企业创新中心、5家市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0家市级引才引智基地。
2024年,武创院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建了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网络中部节点——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下称“武汉中心”)。一年来,武汉中心面向全国储备了近500项来自高校院所和重点企业的颠覆性技术项目,有2个项目已完成2024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立项。
下一步,武创院将以武汉中心为平台,依托武创院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转化体系,探索颠覆性技术“发现-遴选-培育-转化”创新机制,打通颠覆性技术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通道,丰富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节点,完善全球化协同创新体系。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周芳
相关阅读
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12位,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2.11%),并进一步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2.73%)。
84 01-23 14:58
2024年,上海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18 01-22 16:58
杜耘建议,应持续加强财政资金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按照每年不低于20%的增速(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速预计14%),逐年加大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专项资金投入。
39 01-17 19:06
持续在提升质量效益上下功夫,不断改进和加强市值管理,优化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管理,努力打造资本市场价值投资、理性投资、长期投资的标杆。
39 01-17 16:24
“五个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网络股指配资,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138 01-16 22:16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